造纸术是中国“四大发明”之一
薄薄一张“纸”除了书写
还有诸多其他用途
糊风筝、剪纸创作
了解北京这几项
与“纸”密不可分的非遗项目
一起解锁“纸”的魅力
北京扎燕风筝
北京扎燕风筝,以燕子为造型,是北京风筝流派之一,属曹氏风筝一脉。2008年,“北京扎燕风筝”被列入北京市级非遗名录,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北京扎燕风筝具有拟人化的特点,其家族成员有肥燕、瘦燕、比翼燕、半瘦燕、小燕、雏燕六种。肥燕喻男,瘦燕喻女,比翼燕喻夫妻,半瘦燕象征青少年,小燕代表儿童,雏燕模拟幼儿……
分为“扎、糊、绘、放”四道工艺。在“糊”这一道工艺,要保证全体平整,干净利落。纸是糊风筝的主要材料,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,富有韧性,耐湿耐冲击,色泽白而洁者为佳。
北京扎燕风筝具有观赏性、科学性、娱乐性、健身性,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,在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民俗等方面都有研究和认识的价值。
京派剪纸
由于我国地域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,中国剪纸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受地理环境、生活方式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影响。京派剪纸从剪纸题材到剪纸风格、再到剪纸技法上都有京味文化的剪纸语言。
1、京派剪纸(申沛农)
申沛农先生是北京剪纸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。生前曾以重度肢残的身躯,奋力创作四十余年,形成了独特的“申氏风格”,是京派剪纸的开山人物。他的剪纸作品观照现实,雅俗共赏。
申氏作品不仅量大艺高,且创作年代跨度之大、推陈创新手法之多都是少见的。他的作品主题明确凸显出贴近时代的艺术特色,如读《红岩》、学雷锋、妇幼卫生、拥军爱民、爱护森林、香港回归、欢庆的年节……申沛农在民俗剪纸创作中追求创新效果,利用分色、染色、套色、布纸结合、各色纸材融合、绘画与剪刻结合的艺术手段,创作出的新型京味剪纸如戏狮、花灯、舞龙和人见人爱的虎帽娃娃,形成了令广大观赏者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的“申氏风格”。
2009年6月,“京派剪纸(申沛农)”被列入第二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2、剪纸(晓林剪纸张)
2012年,以张晓林命名的“剪纸(晓林剪纸张)”被确定为北京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张晓林自6岁起开始学习家传的京派剪纸手艺,至今已有63年之久。作为京派剪纸非遗传承人,张晓林同时也是“北京剪纸张”的第三代传承人,他也曾向京派剪纸的代表人物申沛农学习。
张晓林最有名的作品,当属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的《奥运之光照中华》。这幅作品用纸140张,面积达90平方米,创下了“大世界基尼斯之最”的世界纪录后,无偿捐赠给了中国北京奥申委并获荣誉证书。
京派剪纸有两大特点,第一必须铰什么像什么,栩栩如生,第二,必须有吉祥寓意。在张晓林的作品中,几乎每件都可见吉祥、祝福的寓意,通过谐音、走向、形状等形式,将祝福暗藏于作品中。
除了从非遗项目中感受“纸”的魅力
还可以去博物馆及文创园
了解“纸”的前世今生
通过互动项目亲身体验
“纸”的千变万化
中国印刷博物馆